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。
文 / 华商韬略 张静波
1984年,40岁的柳传志,眼看单位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产品,觉得憋屈,毅然从中科院辞职经商。
但很快,他手里的20万启动资金,就被骗去了14万。
35年后,当他转身回眸,站在中科院大学的讲台上时,身后已是一个年营收超过3000亿的庞大舰队。
对于今日之成就,柳传志在很多场合表示,他最感谢的是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。
在经历了新旧体制的激烈碰撞,以及创业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后,75岁的他感慨:志存高远,更要脚踏实地。
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人,很难领悟到这句话的深意。但若干年后,它必定会成为许多后来者扼腕叹息的真知灼见。
【市场是最好的老师】
2022年1月9日,刚刚当选“改革先锋”100人的柳传志,受邀来到雁栖湖畔的中科院大学,出席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“改革先锋进校园”活动。
在现场,柳传志以“奔日子的人”为题,向数百名同学讲述了联想在科技产业化道路上的艰辛和经验。
因为担心后排同学听不清,已经75岁高龄的他,从主办方为他准备的座椅上起身,坚持站着完成2个小时的演讲。
学生们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,并在会后与柳老进行了温情互动。
科技产业化,这在全球都是一个难题。
数据显示,我国高校每年只有不到10%的科研成果,最终实现了产业化。这其中,最核心的原因是,市场与技术的鸿沟。
从技术到市场,要走很多路,许多事情是科学家坐在实验室里永远想不到的。
1984年创办联想的柳传志,初期就碰到了很多棘手的事。
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,联想从汉卡做起,后来代理国外品牌,最后做自主品牌。每走一步都充满艰辛,都是和那个时代的碰撞。
早年做汉卡,联想因为按市场定价,面临过物价局100万的罚款;年底发奖金时,由于金额超过了员工月工资的三倍,又要被征收300%的奖金税。
后来做自主品牌,联想因为拿不到电子部批文,被迫转道香港。在一次与电子部官员的国外偶遇后,才好不容易辗转回内地。
改革开放初期政策的不完善,成为了科技产品走向市场面临的第一道鸿沟。而更大的挑战则潜藏在公司内部,一群从中科院出来的科研人员,如何真正建立起市场意识呢?
柳传志是吃过亏的。
1987年,联想三型汉卡在市场上销售得非常好,可当竞争对手推出一款技术性能更好的汉字系统时,企业内部有些科研人员的思维短板就暴露出来了。他们为了在研发技术上压过对手,不顾内部争议,仓促之间推出还不成熟的四型汉卡。
提前上市的四型汉卡满是bug,维修又跟不上,造成用户大量退货,产品口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连带着三型也根本卖不动,市场一下就丢了,给公司带来很大损失。
这次教训对柳传志的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,市场,远比实验室复杂;尊重市场,是企业发展的首要法则。
就这样,在时代、制度和观念的碰撞中,柳传志开始了与市场的对接,过程堪称惊险。
1988年,香港联想在柴湾一个简陋的小作坊里,开始了自己的PC之路。4年后,国家对外放开了PC市场,惠普、康柏、IBM等巨舰蜂拥而至。
小舢板的联想,羽翼未丰便面临生死考验。
最大的考验是成本。
因为刚起步,销量低,联想的零部件采购成本比对手高很多,而价格的大起大落更让柳传志头疼。
以内存为例,几个月之内,价格涨跌在数倍之间。
为了应对这种考验,已经通过摸爬滚打积累了一些市场经验的联想,想了很多土办法,通过订货时小步快跑等十项措施,逐渐搞定了这一难题。
价格只是一方面,更多经营和管理问题,层出不穷。
在做单板机时,大家都认为这个产品不错,有前景,但后来却败得一塌糊涂。柳传志通过复盘,总结出三个教训:产品专业性太强,营销和维修跟不上。
这三个被市场逼出来的教训,成就了联想一款奠基性的产品。
1999年,互联网大潮冲进中国。但在当时,上网却是一件很繁琐的事。联想针对这一痛点,开发出天禧一键上网电脑。
为了这款开创性的产品,联想在全国300个城市展开巡展,并预备了充足的产能和强大的维修力量。结果大获全胜。
经此一役,联想大幅拉开了与对手的差距,巩固了国内第一的地位。
回望这段科技产业化之路,柳传志有一个形象的比喻:
企业好比一串项链,技术是最大最耀眼的那颗珍珠,但也要有生产、采购、营销等珠子来陪衬,而企业家就是串起项链的那根线。
在柳传志看来,科技产业化要以企业为主体,市场是最好的老师。
与联想相比,同时代的长城因为长期在批文和高关税的保护下,失去了竞争力,在国际巨头突如其来的93年轰然坍塌,沦为IBM的一个磁盘车间。
在市场的淬炼下,联想一点点长大,2004年更是一举收购了IBM ThinkPad,最终成长为全球PC行业霸主。
【志存高远,更要脚踏实地】
但在登顶的路上,联想的贸工技路线,一直饱受争议。
很多人批评联想研发投入太少,“以贸养技”的做法,是不重视科技的错误路线。
对此,柳传志以科技企业要志存高远,更要脚踏实地来回应。在他看来,历史是一页一页装订起来的,饭要一口一口吃。
在世界科技史上,因为创新太早而当了先烈的企业,如汗牛充栋,施乐、索尼、米其林都曾吃过大亏。
因此,才有了任正非的那句名言:快三步是先烈,快半步是英雄。
在联想诞生的早期,企业经营的土壤十分贫瘠。
同时代创立了海尔的张瑞敏,上任之初,便在车间张贴了一个公约:不许在车间大小便。
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页。
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,如何活下去,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。即便如此,柳传志也始终没有忘记“产业报国”的初心。
80年代末,联想的代理业务做得风生水起,AST电脑甚至卖到了全国第一。
但柳传志并没有将代理赚到的钱分了,而是用它买下香港的一个小作坊,开始了板卡和PC之路。
最初几年,PC业务一直在赔钱,全靠代理赚的钱来贴补。
柳传志后来说,如果当初砸钱搞芯片,搞操作系统,联想可能早就土崩瓦解。
这并非虚言,对于动辄几十亿美元投入的芯片行业,联想做代理赚的几千万都不够打水漂。
靠着这种小心驶得万年船的稳健,联想在研发上量入为出,投入逐渐增长。
2022年,联想研发投入达到100亿元,与惠普、戴尔等同行相比,研发力度丝毫不弱。
在稳健的研发投入下,联想的产品实力与日俱增。
在2022年全球超算大会上,联想以140套的绝对优势,再度问鼎全球第一。
【用资本撬动科技】
2001年,联想已做到国内PC第一,但柳传志的内心却很焦虑。
这种焦虑,在某种程度上,是企业家的一种自觉,正是这种自觉,让他们在大风大浪到来之前,已做好了周全的准备。
一方面,戴尔正来势汹汹地征战中国;另一方面,上世纪90年代,长城电脑一夜之间垮掉的悲剧始终萦绕在他脑海。
提前拐大弯,是柳传志多年来应对危机和不确定的法宝。对此,他有一句形象的比喻:吃着碗里的,看着锅里的。
如今,碗里的已经茁壮成长,锅里的还需要寻找。唯此,才能加厚联想的底座。
如何寻找锅里的,柳传志的答案是多元化,用资本撬动科技。
这也是世界通行的做法,上世纪90年代,中关村的发展曾陷入瓶颈,原因在于缺乏资本的推动。
2000年以后,众多资金开始涌入这个中国高科技最集中之地。
联想也现身其中,而且作为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企业,是最了解中关村的企业。
2001年4月,联想以3500万美元启动资金,成立联想投资公司(后更名为君联资本),开始了VC之路。
从那时起,柳传志把创立16年的联想集团交给杨元庆,转身投资业。
两年后,积累了一定经验后,又成立了弘毅投资,开始做PE。
2008年,专门做天使投资的联想之星成立。
与多数天使投资不同,联想之星不但给钱,还办CEO特训班,向科技人员传授联想的创业和科技产业化经验。
柳传志是特训班的讲师之一,每期特训班的第一课《总裁是怎样炼成的》均由他担纲。
在投资路上做得风生水起的柳传志,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财务投资,而是希望通过战略投资,为联想辟出更多航道。
如今,联想控股的财务投资管理着1200亿资金,先后投资了800多家企业,其中有超过一半高科技企业;而战略投资业务则聚焦于IT、金融服务、创新消费与服务、农业与食品、先进制造与专业服务等五大领域。
在联想控股大体系的投资案例中,不乏科大讯飞、神州租车这样的行业头部企业。
在签约科大讯飞当晚,柳传志与其创始人刘庆峰长谈了一次。之后,更是对后者身传言教。
过去18年,柳传志一直奉行“事为先,人为重”的原则,在投资中强调选人的重要性。
2022年1月9日晚上,当他站在中科院大学讲台上,面对台下满怀期待的学生时,笑着调侃道:如果你们想创业,联想控股已经为你们准备好资金。
说这话时,他脑中或许浮想着成百上千个刘庆峰的样子。
【记者手记】
为了这次报道,华商君提前两小时到达现场。本以为无人更早,没想到提前来占座听柳传志演讲的学生,早已挤满了小半个会场。
随后两个小时,不但过道站满了学生,台下前排也有不少同学席地而坐。
人多声杂,演讲台上的话筒偏偏出了点问题。
“后面的同学能听得清么?那我干脆站着讲。”说完,柳传志走到另一侧立式话筒旁。台下立刻响起了一片掌声。
两个小时的演讲,75岁的柳传志坚持站着讲完。全场思路清晰,有说有笑。一开口,就把年龄相差50多岁的学生们拉入自己的阵营。
“从历史角度来看,咱们可能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,杜甫跟李白也差了老大岁数,但他们俩认识。见过面,就是同一时代的人。”
台下清一色,几乎全是青涩的学生,台上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企业家。一句话,瞬间拉近了双方的距离。
柳传志的演讲很投入,从早期创业的困境到后来的风雨坎坷,娓娓道来。
“我印象特别深刻,04年的12月8号,当我们宣布并购ThinkPad,记者热烈鼓掌,让我特别的受宠若惊,因为记者历来不给人鼓掌,都是人家给他们鼓掌。一个记者老朋友上来握着手说,老柳,我真佩服你们的勇气,你们死了也值了。”
一句令全场忍俊不禁的话,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骄傲和自豪。
尽管今天的学生已经很难体会,中国人刚加入WTO不久,就吞下一个美国大品牌时的那种兴奋之情,但无论哪个时代,民族情绪都是相通的。
在讲到2009年复出重掌联想集团时,柳传志以一个文化整合的小插曲,逗笑全场,自己也
禁不住乐起来。
“因为德国那个总经理永远是完不成任务最多的,却年年能过关,所以我一定要见见他。后来我一看那是一位老先生,很斯文儒雅。
我:你这指标老完不成,为什么定那么高?
他:那是CEO要我定的。
我:那你为什么就听他的呢?
他:那是对CEO的尊重。
我:完不成为什么不惩罚你呀?
他:那是CEO对我的宽容。
一个尊重,一个宽容,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。”
伴随这个小插曲,全场的气氛也达到一个小高潮。
学生们在一次次莞尔而笑中,感受着这位著名企业家的亲和力,心态也越来越放开。
在随后的互动中,有个学生问起“二胎”政策放开后的创业机会,柳传志更是微笑着坦露了自己的心声:希望再抱个孙子。
昔日学生们眼中雷厉风行的企业家,此刻变身为一位慈祥的长辈。
这个长辈,甚至还有着令人惊讶的谦逊。
在谈到创新和企业的关系时,柳传志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:
“企业好比是一个项链,由若干颗珍珠串成。科学家可能是最大最耀眼的那颗珠子,而企业家就是串项链的这根线。科学家可以发脾气,有性格,企业家必须低下姿态,柔身把每一颗珍珠串起来。”
这种甘当串珠线的精神,既是他的演讲态度,更是他一辈子经营企业的写照。
————
图片均来自网络
欢迎【华商韬略】,识风云人物,读韬略传奇。
版权所有,禁止私自转载!
从小传达室出发,这个中科院前干部,办出3000亿企业帝国
上一篇:逆向基础:软件手动脱壳技术入门
下一篇:返回列表